冷链物流正与我们的生活发生更密切的联系。
日常所需肉禽蛋奶、果蔬、水产,已更加频繁地与冷链发生交集。南方肥美的活鲜大闸蟹、反季节的麻辣小龙虾、智利的车厘子,这些食物能实现全国范围的流通,背后都有冷链的功劳。
从2019年起,冷链被视作防疫阵线的重点环节,并引起广泛关注。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起这个隐身于生活系统之中的庞大流通网络。
冷链的身后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商业、城市各要素在这个系统之中日渐配合出更高的效率。相应地,冷链也成为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之中,零售业、物流业快速升级的一个缩影。
冷链究竟是一个怎样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又是如何变得越发重要,以及未来冷链还将走向何方,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冷链本质上是一套流通物品的物流系统。相比传统的冰冻运输,快速发展的新零售产业对于冷链流通有着更加精确和高效的要求。这不只是新增一个冷库、多配几辆冷藏车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具体来说,冷链物流需要控制每一个物流环节的环境温度。在此期间,任何环节上出现的温度波动,都会影响到流通商品的质量。同时,冷链物流的复杂性远大于常温物流,需要冷链流通的商品对环境温度往往更加敏感,也比常温商品远为苛刻。
冷库、冷藏车、冷链仓等基础设施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它们是控制环境温度的关键节点;另一方面,这些节点之间的配合效率,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物流体系对温度的控制能力。
过去五年间,中国国内高速成长起来的冷链物流行业刺激冷库、冷藏车的数量逐年加速增长。截止到2020年,中国的冷库库容量同比增长17.1%,冷藏车整体增速达21.7%。
此外,冷链物流在协同效率方面,也对区域提出了需求。这给一些交通区位特殊的城市带来了机会,地方政府也因此成为推动冷链物流大发展的基础力量之一,并且彼此之间形成竞争。
大连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座拥有不冻港的北方城市,自2012年以来便将冷链物流视作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在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更多资本在当地大力布局,逐步完善了区域内部的冷链服务体系。
例如,由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改制而来的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在2012年便成立了专门的冷链物流业务群。如今该业务群已是獐子岛的主要业务之一。旗下三家子公司,涉及到中央冷藏物流、冷链物流及活鲜冷藏运输三大方向。它们不仅满足市场上的广泛需求,同时业务之间也逐渐形成规模协同效应。
在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共同作用下,大连在不到10年间就发展成了国内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和第二大冷鲜货物进口口岸。
这座城市的冷库总量目前在全国排名第一,相关水产品进出口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仅大连下辖庄河市的水产品出口企业,出口额就已占到了全辽宁省的八成。
如今大连已提出“全国冷链物流第一港”的目标。它利用铁路与海运的联动,以哈尔滨、长春、通辽作为支点,计划优先将冷链物流体系率先辐射进东北地区。在此基础上,大连还将进一步辐射全国,逐步实现其冷链服务能力的外溢。
冷链行业的发展及其需要的协同效应,带来了一场关于空间的竞赛。青岛港、广州港等地方大港也基于各自腹地的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参与进了这场比拼。
2019年,山东港口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以青岛港为依托,联动山东沿海诸港及山东腹地的贸易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冷链大港;同年,广州港规划投资35亿打造广州南沙国际冷链项目。它将以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为依托,打造辐射华南、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全国最大冷链母港。
区域竞赛才刚刚开始。对于国内的冷链物流体系而言,区域的宏观规划及基建投入,加速了国内冷链物流系统框架的搭建。